本期內容 技轉公告| 活動訊息|農業相關新聞:研發成果報導、科技發展、商情訊息、焦點訊息
新聞來源:農傳媒 2021/12/16
農委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育成洛神葵「臺東6號─黑晶」,乾果萼每公克花青素含量高達30.6毫克,比坊間熟知的機能性作物如藍莓、黑醋栗、山桑子等都高,可謂「花青素之王」,將可提供國產機能性產品原料新選擇。新聞來源:農傳媒 2021/12/15
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以臺灣原生馴化野生種「基隆山藥」,雜交育成第一個原生山藥新品種「桃園5號─金豐」,口感表現相當卓著,且與同為小葉種的對照品種「花蓮3號」比較,塊莖產量及所含粘質素均高出近2成。新聞來源:水產試驗所 2021/12/1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以下簡稱本所)以近紅外光光譜(NIR)儀開發水產品揮發性鹽基態氮之快速檢測方法,以作為水產供應業者、生鮮超市及團膳供貨者的自主品管工具,以快速準確判定水產品的新鮮程度,提供安心安全的食品。新聞來源: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2021/12/13
國產有機大豆生產再進化!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推動高效率省工農機有成,小農耕作有機大豆面積連翻20倍,並首創智慧化監測系統導入大豆作物,農民預警管理用Line就能搞定!台灣每年消費大豆260萬公噸,平均每人每年消費110公斤,市場供應高度仰賴進口,每年進口量250萬公噸以上。新聞來源:食力foodNEXT 2021/12/10
農委會桃園農改場研發履帶式植物殘枝粉碎機,可將綠竹、稻草等廢棄殘枝進行粉碎,有效協助農民處理生產後的植物殘枝棄置,以及避免露天燃燒植物殘枝所造成的空氣汙染問題。新聞來源:食力foodNEXT 2021/12/09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為協助國內育苗場進行數位轉型,完成開發「蔬菜育苗智慧產銷管理系統」,不僅促進育苗場記帳管理效率,還可縮短二代接班的適應陣痛期。新聞來源:農傳媒 2021/12/09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為了提供低海拔地區更多的景觀櫻花品種選擇,自2003年開始進行開花低需冷性的平地櫻花育種,近年培育出「桃園3號-春緋」和「桃園4號-紅華」兩品種,期望能協助景觀工程選用更多種花色的櫻花,提供民眾就近休閒賞花的機會。新聞來源:Yahoo新聞 2021/12/09
農試所研發成功的「台農77號」,米粒大、容重量足、米粒晶瑩白度少,煮熟米飯的外觀油亮光澤,口感Q黏,大甲區農會獲授權致力輔導大甲在地友善集團產區契作二十公頃,更盡全力推廣產銷履歷種植,顯具有相當成果。新聞來源:食力foodNEXT 2021/12/08
為快速利用種子繁殖,突破量產技術瓶頸,大幅擴增全台紫蘇的利用及栽培面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花蓮場)最新發展「紫蘇有機栽培及繁殖採種技術」可提供紫蘇優良種子及相關採種技術,對整體產量及品質有明顯助益,不僅提高成苗率,並且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業者獲利。新聞來源:食力foodNEXT 2021/12/07
由於東南亞等國家如越南、印尼等地,多年來經引進台灣茶品種、製茶機具及製茶技術仿製生產「台式烏龍茶」,不易從外觀與國產茶區別,因此農委會茶改場採取「茶葉中多重元素檢驗方法」,透過微量元素來區分產地,維護消費者和茶農權益。新聞來源:上下游 2021/12/06
馬鈴薯新品種「台農4號」誕生了!這個新品種馬鈴薯不但外觀好看,還兼具鮮食及加工兩用,可以直接入菜,長時間燉煮不爛、鬆軟好吃,還可製作出口感紮實酥脆的薯片。新聞來源:中時新聞網 2021/12/03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先後建立了藍帶荷包魚(Chaetodontoplus septentrionalis)種魚培育、配對及自然產卵技術,餌料生物培養技術及魚苗量產技術。今年更以嚴謹的餌料序列及管理技術,維持育苗成功率達2-5%,達到建立「商業量產」模式的目標。新聞來源:Newtalk新聞 2021/12/02
今(110)年3月中國片面宣布暫停輸入台灣鳳梨,衝擊國內產銷,為拓展鳳梨外銷通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啟動推動鳳梨海外拓銷計畫,首次應用「農藥殘留質譜快檢」技術解決農藥殘留問題,提供外銷農產品「先驗、後採、再出口」檢驗流程。新聞來源: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2021/11/25
苞舌蘭是原產於臺灣的地生蘭花,非常適合本地氣候,新化林場去年技轉的臺南3號在學生實習館前繽紛盛開,讓苞舌蘭一炮而紅,林場打鐵趁熱,繼續與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轉最新品種臺南4號,期待能為林場增添更豐富的視覺饗宴。新聞來源: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2021/11/24
澆花居然不「灑」水?你可聽說「底部灌溉」的栽培盆花新趨勢?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研發推出盆花節水省工新利器,專為國內小品(9cm盆徑)盆栽量身訂做的灌溉利器誕生了!新聞來源:Yahoo新聞 2021/12/19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學生創業團隊「珍珍日上生技股份有限公司」透過發酵技術重新再利用農漁業副產物,提高其附加價值並減少環境的汙染,日前並以「新農業副產物之發酵技術應用」為主題,從競爭激烈的「二0二一生醫產業與新農業創新創業競賽」新農業組二十一個團隊中脫穎而出,獲得銅獎以及最佳人氣獎。新聞來源:中時新聞網 2021/12/16
立台灣海洋大學接下農委會漁業署科技計畫,開發智能化箱網養殖,召集國立澎湖科技大學、國立成功大學,總計11名教授、約60名大學、碩、博士生一同研究,成功在屏東恆春建置4座圓周100米、深度15米沉降式智慧箱網,未來颱風天不怕影響漁獲收產。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2021/12/13
受到這波疫情衝擊,原本農產品仰賴實體通路銷售的南投縣中寮鄉,農民營收大受影響,為協助中寮地區的青農數位轉型,朝陽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USR團隊特別赴中寮鄉農會,教導農民如何使用LINE官方帳號,操作聊天機器人,建立品牌及通路,並透過圖文選單將顧客導入購物平台,掌握數位新契機。新聞來源:上下游 2021/12/09
抗生素濫用是全球公衛問題,「無抗飼養」成畜牧業重要趨勢,中研院學者楊文欽研究發現,用「植生素」(phytogenics)取代抗生素,不但沒有抗藥性、無藥物殘留疑慮,而且抗病和增強免疫力的效果更好!新聞來源:Yahoo新聞網 2021/12/09
九孔產業在臺東成功、長濱一帶曾經盛極一時,卻在20多前受到颱風與疾病衝擊,一度無法順利繁殖,九孔產業黯然退場,為延續這項特色產業,成功商水水產養殖學程自107年加入農委會「獎勵高中生從農方案」,帶著學生重拾九孔養殖技術,也培養將來謀生的一技之長。新聞來源:中央通訊社 2021/12/06
花椰菜、青花菜及甘藍為高雄市重要蔬菜品項,每年11月起進入產季有「搶工、缺工」情形。高市農業局推出「人機一體」專業代耕服務,為舒緩農業季節性缺工跨出全新一步。新聞來源:台灣好新聞 2021/11/30
精準與智慧農業,是臺灣近幾年獨步亞洲的強項,有百年歷史傳承的中興大學農資學院,更是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再躍進。新聞來源:林務局 2021/12/17
臺灣木材種類多樣且有獨特紋理,具有開發為精緻與高附加價值木藝產品的優勢,且木材具有固碳功能,是最環保、永續的綠色資材。新聞來源:Yahoo新聞 2021/12/15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今(15)日召開「全民好釋帶回迦」新品上市發表會,由全家便利商店攜手「福和生鮮」,自即日起於全國超過3,900間店舖上架販售國產「鳳梨釋迦」,包含截切杯裝以及單顆原果商品,該會陳吉仲主任委員也親自出席,感謝全家便利商店及福和生鮮農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響應,相挺臺灣農業,支持國產鳳梨...新聞來源:中時新聞網 2021/12/09
高雄市政府農業局行銷高雄農業,今年首度與hengstyle恆隆行專櫃合作,以型農生產的食材,分別在北、中、南辦理料理分享會,讓生產者與消費者有機會面對面交流,從認識食材、學做菜,乃至品嚐料理,皆獲民眾熱烈回響,全台的廚房概念店也成為免費索閱農業局出版的「型農本色季刊」的最新據點。新聞來源:Yahoo新聞 2021/11/29
高雄首創輔導清真認證,讓27項優質水產品進軍清真市場,乃於今(29)日,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台灣的穆斯林朋友便能輕鬆選購高雄優質的水產品,也為未來進入國際清真市場打下基礎。新聞來源:農糧署 2021/11/29
擴大國產水果多元使用,增加國人消費量,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以芒果、鳳梨、火龍果、香蕉、芭樂及柑橘類(含檸檬及柳橙)等國產水果,與經遴選之6家國內手搖飲業者合作進行行銷及促銷計畫,特於本(29)日辦理「果然揪給力沁涼鮮果手搖飲頒獎典禮暨成果發表記者會」。新聞來源:漁業署 2021/11/28
蘇澳區漁會與雙北6家農會,在漁業署張致盛署長、新北市侯友宜市長、宜蘭縣林姿妙縣長共同見證下,共同簽署合作意向書(MOU),在農會展售門市設置漁產專櫃,首創鮮魚產地直送農會機制,消費者到農會預購取貨,即刻享用鱻味食材,創造漁民、農漁會、消費者三贏局面!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 2021/11/25
農糧署今天表揚13家採購鳳梨逾10公噸的企業及機關,感謝協助因應鳳梨3月起暫停銷中事件。農糧署長胡忠一說,祭出內外銷及加工3支箭後,交易均價比前2年高,銷日量可再增加。新聞來源:農業試驗所 2021/12/20
還在農業裡摸索栽培經驗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智慧農業計畫打造的「智慧栽培達人數位分身」將是您的最佳選擇!該技術於108年獲得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100 Awards),並已逐步在各產業落地開花。新聞來源:Yahoo新聞網 2021/12/16
2021臺北國際食品展覽會即將於12月22日至25日在南港展覽二館舉辦,屆時由農委會精選108家國內優質農產業者與廠商共同籌設的「臺灣館」將隆重登場。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 2021/12/16
台北國際食品展12月22日至25日在南港展覽二館展開,今年受限疫情,農委會預估現場人潮將不如以往,但希望透過線上視訊方式媒合,吸引國內外買主下單採購。新聞來源:自由時報 2021/12/16
農委會在臉書粉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發文分享,台灣的乳牛品種以荷蘭牛為主,產乳量高是其特色,不過由於荷蘭牛屬於溫帶的動物,台灣夏季高溫對其而言是高熱環境,因此平均產乳量會比涼季或冬季少。新聞來源:林業試驗所 2021/12/15
竹子有快速生長特性,在最活躍的生長期,有些種類一天可生長近1公尺,竹子是具有經濟生產規模的可再生性資源,竹類與一般林木生長不同,竹類之生長速度快,可在短期間生長完成,能降低環境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因此竹類之經營短期即可收穫,而林木之生長期需經數十年方可有收穫,兩者相較之下林木收穫期遠較竹類為長。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2021/12/15
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導致整體農業灌溉用水來源及調度嚴重失調,帶給農民巨大的生產管理衝擊;今年度中衛發展中心承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10年「科技農企業創新加值暨國際化推動計畫」,透過農企業整合推動與體系創新等策略,提升農業產銷供應鏈科技應用程度,並強調以前瞻性的輔導模式及農企業人才培訓協助農企業孕育外銷能...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 2021/12/07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今天宣布,因應極端氣候及國際競爭,將強化「精準調控、穩定生產」政策。農委會說,今年預期效益已達成,含育成逾44個新品種,超出原定的30個,將強化研發。新聞來源:上下游 2021/12/06
公視製作的台劇《茶金》中,茶師山妹以蟲蛀過的茶葉製作出帶有醇厚口感的茶,此茶便是名揚海內外的「東方美人茶」。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 2021/12/02
農委會今年度「補助地方政府及基層農會聘用儲備植物醫師輔導農民示範計畫」擴大在全台46處農會、公所與試驗單位設置儲備植物醫師,提供正確診斷精準用藥,以達到農藥減半為目的。新聞來源:自由時報 2021/11/29
荔枝椿象長期肆虐八卦山脈龍眼和荔枝,中央與地方近年祭出「卵片收購」政策一舉奏效,也造就多位月入1、20萬的「摘卵達人」,靠他們杜絕荔枝椿象災情擴大,但因為「達人們」賺很大,造成政府經費透支,明年起,不再有這項「好康政策」,取而代之的是空中噴藥。新聞來源:台灣好新聞 2021/11/23
農糧署北區分署與竹北市農會23日舉辦「我吃黑豆我驕傲 省水MVP就是你」活動,邀請新竹街口攻城獅球員蕭順議、宋宇軒及竹科園區企業共襄盛舉,宣傳國產大豆的營養與節水、減碳效益,消費者安心食用,攜手帶動全民響應喝國產豆漿。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 2021/11/23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今天舉辦120周年「場慶暨韌性農業研發成果發表會」。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出席時表示,氣候變遷對農業影響愈來愈嚴重,農委會預計將每年農業科研計畫預算從4億元提高到8億元,投入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的各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