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 技轉公告| 活動訊息|農業相關新聞:研發成果報導、科技發展、商情訊息、焦點訊息
新聞來源:大紀元 2020/06/24
國內第一個命名的原生種木虌果品種「臺東1號」出爐,臺東區農業改良場23日召開木虌果新品種命名審查會議,審查委員一致決議通過命名。新聞來源:蘋果即時 2020/06/22
農業進步不能只看無人機,我國農產技術近年還有其他亮眼進展,例如最先研發出來的「礦物質型肥料」,用遠低於傳統肥的量即可達相同效果,最多可助農家減少8成的肥料支出;另養殖業也在自動投餵系統上有最新研究成果,透過水下活動監測器與飼料投餵機,可讓餵食魚群更有效率,不用像以前那麼累也能賺到錢。新聞來源:大紀元 2020/06/19
番石榴富含維生素C、抗氧化物,營養價值高且熱量低,歷經10年育成,高雄區農業改良場19日推出新品種「高雄2號─珍翠芭樂」,擁有果肉厚、口感清脆細緻、糖酸比適中等優點,並將在今年夏天首度上市,3.5公斤裝(約8到10顆)的水果禮盒售價1000元,預計下週就會銷往香港。新聞來源:中央社 2020/06/18
台中區農改場18日表示,農業害蟲荔枝椿象可透過「淡紫菌TCTeb01」滅除,蟲體受感染後將呈環抱樹枝貌死亡,且會布滿淡紫色菌絲與孢子。新聞來源:公民新聞 2020/06/10
做田人毋通出憨力!為促進水稻省工高效生產,台中區農業改良場今(10)日在彰化縣福興鄉舉辦「水稻乾式直播栽培技術」成果觀摩會,由台中場李紅曦場長、農糧署中區分署姚士源副分署長及福興鄉農會林坤宏總幹事共同主持,邀集福興鄉鄰近鄉鎮之水稻農友近100人參加,會中展示水稻乾式直播技術,可降低育苗與整地成本、提...新聞來源: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2020/06/10
近年來蔬果食安備受國人關注,尤其以農藥殘留問題最受矚目。為因應消費市場趨勢,許多農友逐漸朝向減少或不使用農藥的有機栽培法從事農業生產,以確保消費者及農友自身的安全。為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開發「CCFL發光誘捕裝置」,以減少蔬果栽培期間的蟲害。新聞來源:青年日報 2020/06/05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育成的苦瓜品種「花蓮6號」是目前臺灣市面上較特殊偏長型之中小型綠色山苦瓜,品種授權給花蓮轄內向日葵農場運銷合作社進行量產上市,青脆的鮮果及加工產品,在有機商店可以買得到,是家庭主婦購買苦瓜產品的好選擇。新聞來源:農傳媒 2020/05/26
宜蘭地區三星蔥遠近馳名,但農民栽培青蔥採用分株繁殖法,母株容易將帶原的病毒傳給下一代,宜蘭青蔥因此普遍發生病毒病;病毒病不僅造成青蔥葉片黃化,植株也愈種愈小,嚴重影響產量。因此,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今年起以「種子繁殖」方式,繁殖出健康的四季蔥種子實生苗,盼提供種苗讓農友更新栽培,現正尋求農會合作生產,預...新聞來源:自由時報 2020/05/26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實驗證實,栽種蔬果合理使用經過處理的畜牧沼液肥,平均可增加10%收穫量,品質也比傳統施肥的作物佳;屏縣府農業處表示,農友申請澆灌沼液肥不用錢,兼具農產質量的提升與成本效益,還能減少畜牧廢水排放污染河川,一舉數得。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 2020/05/15
高雄農改場研發育成蓮霧新品種「高雄2號-春之桃」,是目前蓮霧果實最碩大的品種,粉桃紅的色澤十分討喜,稱為「水蜜桃蓮霧」,無渣感很適合銀髮族,目前已少量上市。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 2020/05/13
花蓮農改場推出「附掛式畦間中耕除草機」,設計2種除草器,可避開植株,作業能力可達每天2.5公頃,防除率可達9成以上,除草行距、寬度、深度都可依照種植規格和土壤特性自行調整,除草機已取得經濟部智財局專利保護。新聞來源:自由時報 2020/05/03
十多年前由於南瓜病毒病肆虐,花蓮農改場與亞蔬—世界蔬菜中心從二○一二年開始正式合作抗病毒南瓜品系的試驗,近年育成「花蓮亞蔬二號—友旺」(友旺南瓜),由於有抗三種病毒病特性,十分適合有機栽培,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在壽豐發表有機棚架栽培方式供農友學習。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 2020/06/10
科技部中科管理局呼應全球防疫所帶動的遠距互動與科技應用,有別於以往實體活動,10日以直播方式辦理「108年度補(捐)助衛星基地推動智慧機器人計畫」線上成果展;在網路平台展現補助14家衛星基地AI研發成果與亮點,達到實體零接觸有效防疫、線上零距離擴大參與之效。直播更邀請重量級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新聞來源: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2020/06/09
以高科大為首的技術團隊,在中科管理局的支持及輔導之下,導入「植物生長環境自主監控與農場環境安全管理」技術,結合多方專業技術進行系統整合,實現物聯網(IoT)在農業科技化管理的實境應用。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 2020/06/05
農作廢棄物該怎麼處理呢?台灣農村常見農民收割農作物後,放火焚燒農作物廢棄物,造成空汙!行政院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及行政院中辦執行長蔡培慧,5日到經濟部中台灣創新園區先進製程技術研究室,參觀該所農業剩餘資材轉化臭氧殺菌的技術,該技術能讓農業廢棄物炭化,成為防疫和空氣清淨機重要濾材,有望讓農作廢棄物成新烏金...新聞來源:翻爆 2020/05/29
許多線蟲為寄生型線蟲,會寄生各類動植物,造成經濟作物巨大的損失,並在開發中國家廣泛傳染疾病。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研究員薛雁冰帶領研究團隊,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2篇「食肉真菌捕捉線蟲機制」論文,將可發展成新的生物防治方法,開發新藥對抗感染人體及動物的寄生性線蟲,應用於農業上。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2020/05/28
政府在以農業生產為主、綠電為輔的主軸下,期透過農業與綠電結合增加農民整體收益而推動農電共生。新聞來源:翻爆 2020/05/22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鎖國,凸顯糧食自給自足重要性,極端天氣更讓專家學者積極研發抗熱抗旱耐蟲害蔬菜,位於台南善化的亞蔬世界蔬菜中心,21日發表200多種抗病耐熱產量高的番茄、辣椒、甜椒、南瓜、及苦瓜新品種,吸引逾百位學界、農業機構及私人種子公司的研究人員觀摩。新聞來源:大紀元 2020/06/20
台東縣農會與台東縣政府農業處舉辦農家創新綠色永續農業體驗開發競賽,邀請各農會或休閒農業區研發農業體驗創新玩法,共有12家業者報名參加,最後由鹿野農會輔導的鹿嘉農莊「好醋多體驗」拿下冠軍。新聞來源:中央通訊社 2020/06/11
妳(你)有多久沒有走進農場,嗅聞土壤氣味,親身體驗台灣農業的魅力呢?台灣在醫療與各領域專業人員的努力下,疫情已逐漸趨緩,中央及各縣市政府積極推動安心國旅政策與相關補助辦法,以振興國內旅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也因應提出的安心國旅於本(2020)年6月20日將於臺北松山文創園區文化廣場舉辦「5G健康遊...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2020/06/10
為有效解決台灣農業面臨人口結構改變,以及經濟規模不足的衝擊,臺東縣政府與富鴻網,偕同在地農企業源天然及聯利媒體TVBS在近1年的時間,成功打造臺東共創、共建、共享的農業示範經濟生態系,創造臺東獨有的六級智能產業(1生產×2加工×3行銷);成功輔導印加果、黑纖米、紅藜及釋迦等高經濟作物及農特產之農民、...新聞來源:中央通訊社 2020/06/10
農委會今天表示,性質與行政院振興三倍券一樣的農業旅遊券,斥資新台幣12.5億元,6月底起發行500萬張,民眾須用手機登入網站取得250元電子票券,共多達10種農業消費場域可用。新聞來源: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2020/06/0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育成之苦瓜品種「花蓮6號」是目前台灣市面上較特殊偏長型之中小型綠色山苦瓜,品種權授權給花蓮轄內向日葵農場運銷合作社進行量產上市,青脆的鮮果及加工產品在有機商店可以買得到,是家庭主婦購買苦瓜產品之上好選擇喔!新聞來源:鏡週刊 2020/05/25
臺南的蘭花在全世界舉足輕重,不僅占全球蘭花產量的6分之1,更具備逐步取代歐洲荷蘭的「花實力」,享有「蘭花之都」的美譽,位於後壁的蘭花科技園區就是幕後大功臣,為目前全球最大的蘭花溫室產業聚落。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 2020/06/20
隨著台灣新冠肺炎疫情趨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因應政府提出的安心國旅計畫,讓民眾走進農場,嗅聞土壤氣味,親體驗台灣農業的魅力,於本月20日在台北松山文創園舉辦「5G健康遊,放心玩農場」記者會,並20、21兩日同地舉辦展銷活動,由國內代表性農場一同打造饒富趣味的農遊體驗,期望創造健康旅遊的全新風潮。新聞來源: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2020/06/19
為輔導宜蘭農業技術團農業師傅精進田間管理技術與知識,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於6月17日辦理宜蘭地區重要果樹栽培管理訓練,包括高接梨、金柑、蓮霧、芭樂,並辦理初級、中級、高級結訓考試,共有23位農業師傅參加。透過專業訓練與考核,協助師傅改善問題點,同時給予能力認證,為農場主提供客製化專業農事...新聞來源:農傳媒 2020/06/09
臺灣的土壤易缺鋅,在東部的海濱火山灰質土壤,以及花蓮的片岩石灰岩混合沖積土,皆因施用鋅肥得到改善;西部鋅含量較低的土壤則為嘉南、雲林、彰化的砂頁岩及粘板岩沖積土。新聞來源:茶業改良場 2020/06/08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改場)為配合有機農業促進法施行滿一週年,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的指導下,特別於今(109)年首次結合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財團法人台北市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新北市政府共同主辦「2020 第一屆全國有機茶TAGs分類分級評鑑活動」。此次為首度辦理之全國性有...新聞來源:農傳媒 2020/05/28
產銷履歷農產品必須遵照「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小白菜、芥藍等十字花科短期葉菜、高麗菜、綠竹筍、豇豆、絲瓜及菇類等蔬菜作物,過去都有個別獨立的TGAP,但也因此農民若種植多種作物,就需個別審查驗證,驗證一種作物就需一筆驗證費用,驗證程序繁瑣且成本高昂。農委會農糧署現已將55種蔬菜類作物TGA...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 2020/05/28
屏科大歷時4年將校內原本荔枝園改造設置智慧農業中心生產示範基地,結合學校農園、生物機電、車輛、資訊管理、木材科學、野生動物保育、科技農業學士學位學程等科系,打造跨領域教學研究團隊及類產業的教學示範場地,昨舉行揭牌儀式,未來加強產學研合作,培育科技農業人才。新聞來源:蕃薯藤 2020/05/25
農糧署南區分署表示,有機農業獎勵及補貼計畫,係採對地補貼方式,給予農友維護生態保育獎勵及有機農業生產補貼,以協助國內有機及友善耕作農友永續經營,並引導農業生產轉型有機友善耕作,共同擴大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面積;本(109)年度有機農業獎勵及補貼計畫受理期間自6月1日起至6月30日止,歡迎通過有機驗證或...新聞來源: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2020/05/22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近來常接獲農民反應柑桔植株葉片黃化、落葉、葉子及果實變小、新梢乾枯等病徵,導致農民誤認成營養不良,勤加施肥卻造成反效果,既耗成本又無效,經該場病蟲害專家利用染色快速診斷法,發現是線蟲危害所致。苗栗場特別提供「診斷小撇步」,讓農民快速又方便抓出始作俑者「線蟲」。